心经感应网

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第七章)2

发布时间:2019-09-20 09:42:21作者:心经感应网

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第七章)2

\

  林世敏居士著  后记  ‘佛教的精神与特色’能够顺利地出版,连我自己都难免感到惊奇。
  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,使我很少有提笔写作的时间,因此常常写写停停。有时在学校写一段,回到家里又写几行,本书不能一气呵成,缺乏组织和条理,原因即在此。  不瞒各位说,好几次我真想辍笔作罢,我犹疑的原因有五:  (一)佛学浩瀚无垠,义理艰深,自己所知所学有限,怎可担当此项重任——向青年朋友们介绍佛教?我恐怕我扮演的角色,不能得心应手。
  (二)既然本书是以青年朋友为目标,那么内容必须深入浅出,所用字汇术语,不能超出同学的理解之外。
  这一点就使我大费苦心了,举例来说吧:说到‘涅槃’、‘佛性’,我就尽量用另一个字眼来代替,或加上一段文字来解释;明明知道这只是兜著圈子转,并没有深入堂奥重心。但我想与其让诸位茫然不知,没有兴趣再看;不如暂时使同学有个简单的概念,奠下同学将来深入研读的基础,这总是好的。
  然而天下事有利就有弊,我害怕因此而失去了佛法的特色和精神,失去了它的完整和真义。就像我伸出食指,指著月亮说:‘大家看呀!’聪明而有智慧的同学晓得我要他看的是月亮;然而少数缺乏悟性与慧根的同学,却把目光停留在我的食指上。这不是‘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了吗?
  (三)内容的取舍,缺乏客观的标准。所谓‘药无贵贱,对症则良;法无高下,应机则宜。’那一种佛法的道理,才是同学们所最需要的?这就很难遽下决定了。
  佛法是一门系统分明,组织严密的学问;更是一条按部就班,循序渐进,可以修行证果的途径。所谓‘牵一发而动全身’,其相互间的关系,十分密切。谈四谛,不可不谈十二因缘,谈十二因缘,不能不说六度万行;又说佛教的宇宙观,就不能不说人生观。如此下来,就是写了百年三万六千日,也无法向各位们交待清楚。
  因此本书遗漏了许多重要的佛理,只浅谈了五戒、十善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,万行(即佛徒四种誓愿)等,不能说是一大遗憾。但我已经说过:本书只是让同学们对佛教有个简明的了解和印象,至于深入佛法大海,沉潜于智慧法乐,就要靠自己进一步地努力探讨了,因为‘知之者,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,不如乐之者’。
 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,能把本书所遗漏没有谈到或不够深入详细的,再写成一本较完整透彻、较丰富充实的书,替有热心研究佛学,有诚意了解佛教的同学服务。
  (四)出版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,对一个薪水阶级的教师来说,总有不胜负荷的感觉。何况这是一本‘严肃’的书,常令人望而却步,不会像文艺爱情、侦探武侠那样地受欢迎,早在预料之中。
  (五)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,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。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,怎显得出‘鹤立鸡群’的卓然独立精神?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,如果不跟全班‘满江红’的成绩相比,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?  但我恐怕无心的引述他教的教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,带给自己不必要的攻击和争议,这就有失佛法平等、淳厚、涵容的精神了。
  因此作者在这里谨向虔诚的外教徒致最大的歉意。我的引述绝无故意歪曲的恶意,站在探讨真理的前提下,使我不得不把‘圣经’和‘神’先拉下到‘假设’的地位,先除去‘神权’和‘神话’,然后才能客观地研究、探讨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,不是吗?哥白尼(Nicolas Copernicus 1473——1543)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,对神的话不怀疑,他那不朽的‘天体运行论’能够产生吗?虽然这样做,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,因为他的发现,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,破坏了‘地球是宇宙中心,太阳绕行地球’的主张。(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,七六页注解)又像达尔文的‘进化论’,把圣经上亚当、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,完全地推翻了。因此研究真理,一定要把‘佛’、‘神’、‘科学家’,当做平常人来看;把‘佛经’、‘圣经’、‘定理、定律’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,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。  你看爱因斯坦不是推翻了‘物质不灭定律’、‘能力不灭定律’吗?(就是有名的‘质能互变律’)打破了旧有‘三度空间’的观念吗?(他提出空间除了长、宽、高之外,还要加上时间。)又修改了牛顿的运动定律吗?
  如果他盲信科学定律、定理是绝对不会错的(就像圣经是神和先知的话);科学家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(就像神是不容被怀疑、被研究的)那么科学就只好停滞不动,永远也不会再进步了。
  好了,说了这许多,有人还是不谅解我,他会说:‘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、忍耐的吗?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?’是的;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,它是涵容、忍耐的。什么事呢?那就是对真理的不苟且、不放松、不让步。  佛亲自告诉我们,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;不可以为宗教典籍是绝对的真理;更不可以因为对方是自己的老师,你就完全深信他讲的话。他鼓励弟子们要抱看怀疑的态度求知,一切觉悟和真知是要透过怀疑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。单凭‘相信’、‘信仰’,只能让人蒙骗自己‘自以为得到了’、‘好像很明白了’,‘信’而不去研究、实行,不能获得真知。而佛劝人怀疑的范围和对象,竟包括佛所讲的经典,以及他自己本身。
  佛教就是这么自由、民主、科学的宗教,所以我对他教教义的引述、比较,在某些异教徒已经习惯了‘完全相信’的眼光看来,可能不太容易接受,所以我在这儿作一番解释。  我要深深地感谢郭刚、蔡礼聪两位老师,他们对本书有关生物、化学、物理的问题,给予我热忱的指导;更要感谢月基、开证两位师父,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,充实了本书的内容;还有姜宏效居士、陈仁和舅父、鲍国栋老师都为本书的出版尽了心力,也应该谢谢他们。  我不得不在这儿一提的是:学校里许多的老师们,他们有的对佛法尚无缘认识;有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,但听到本书即将出版,亦欣然出钱助印,他们珍贵的善行,引用佛经上的话来说,正是:‘当知是人,不止于一佛、二佛、三、四、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,故得如是无量功德。’他们今日所种下的菩提种子,有一天终将绽开般若(智慧)的花朵,结成涅槃的果实。  最后我也要祝福每一位读过本书的朋友们,希望佛法的真理,能够破启你对人生的迷茫,指引你对生命的彷徨,解答你对宇宙真象的疑问。但愿每一个人都能点燃自觉的心灯,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;同时一灯引燃一灯,再指引其他徘徊迷途的同学,启迪他们的疑惑,让智慧的火炬,带给闇黯的宇宙予永恒的光亮。  佛历二五一五年五月廿五日 慈捷合十  ——文章来源于网络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