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感应网

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第六章)3

发布时间:2019-09-20 09:42:46作者:心经感应网

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第六章)3

\

  林世敏居士著  第三 佛教与佛学  佛学与佛教实际上是一体的两面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佛教必须以佛学为内容,如果没有佛学的支持和充实,则与一般宗教只重形式与仪式,毫无两样;反之,佛学有待佛教的宣扬和实践,否则佛学要来何用?不独对人类生活无所裨盆,而且无助于人群社会。
  释迦牟尼曾有‘说食不饱’与‘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’的譬喻,前者斥责空言的无益,后者指出‘知之者,不如乐之者’的实证真义。
  佛教通常以‘信、解、行、证’为修行的四个步骤,(所谓‘解’就是要研究佛学,‘行’就是努力实行。)主张行解并重,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。  有关‘佛学与佛教’之间的关系,请朋友们看我在大学时代的一篇演讲稿——‘佛学的理论与实践’,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了解‘知行合一’的重要:  [佛学的理论与实践]  各位评判老师,各位同学:
 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政治大学东方文化研究社,参加这一次‘慧炬社’所举办的北部各大专佛学演讲比赛,我愿借此机会,和诸位同学来谈一谈‘佛学的理论与实践’的问题,我非常欢迎在座诸位大德们的指教。
  首先,我们从佛学的理论谈起。凡是对佛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承认:佛学有严谨的思想体系,有周密的推理方法,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:‘佛学是哲学之母,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。’这充分说明了佛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科学的原理之上的。梁启超先生也认为:‘佛学是智信的而非迷信的。’这正与国父有相同的见解。
  我们都知道,佛学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包括八万四千法门,这里头说有说空,说显说密,说教说禅,不外真谛和俗谛,也就是出世间法和世间法两大部门,它从自然界的成住坏空,说到人类生命现象的生老病死;从‘独善其身’的小乘法,说到‘兼善天下’的大乘法;从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,说到我们内在心灵的妄念无明。在时间方面是贯串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在空间方面是穷尽了三千大千世界。
  这种完美的理论体系,中外古今思想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,因此有识之士,都一致的赞叹激赏。但是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,弘法利世的工作并不轻松,如来家业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担负,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固不好守,菩萨乘的六度万行更不易修,不是一步可以登天,瞬间可以奏效的。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,才能圆证佛果。有些研究佛学的人,停留在研究阶段,而不肯去实践、实证,这一偏差是要修正的。
  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践,结果就产生了许多流弊,政大教授邱楠老师,在他的‘言曦五论’一书中就曾说过:‘知识的悲剧是仅止于博学一端,而置笃行的功夫于不顾,如此所学的东西将是一堆冰冷的知识,缺乏光和热。’我们知道博学就是理论的探讨,而笃行就是实践的功夫,如果我们对佛学仅止于博学方面的理论探讨,而置笃行的实践功夫于不顾,那么佛学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和意义,而变成一堆冰冷的知识了。
  各位同学,重视理论,不重视实践,这是近代中国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,佛学如变成了徒有深奥理论的玄学,而不能应用到人类生活上去,岂不是空中楼阁,使人无从捉摸,这样如何能够发生指导人生的作用?我们又何贵乎有佛法?这不是佛教的不幸吗?
  诸位都晓得佛教是一个重实证的宗教,讲求自我体验的功夫的,所谓‘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’就是这个意思,同时一切佛学的理论都是基于学佛的需要而产生的,否则‘说食不饱’,一无用处。我们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,假若现在我们想到高雄去,佛学的理论就像一张地图,它告诉我们到高雄的方法,可以坐汽车,坐火车,坐飞机,也可以步行或骑脚踏车。方法虽然很多,应有尽有,但有一项事实是为我们所不能否认的:如果我们不移动脚步,朝著高雄的方向前进的话,我们将永远停留在原地,一辈子也到不了高雄的。
  话又得说回来,佛学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,相辅相成的,如果没有理论作基础,就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仰;同样的,佛学如果不透过实践的功夫,将永远发挥不了救世济民的效用,也达不到修行证果的目的。因此今天我们要提出‘以实践印证理论,以理论指导实践’的口号,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,两不偏废。我们既然知道世俗的烦恼是无尽的,我们就要痛下决心灭除它;既然知道苦海的众生是无边的,多少人在水深火热中呻吟,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下哀号,那么我们就要效法倒驾慈航,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的利他精神,本著地藏王菩萨‘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,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’的大心、大愿,代众生受一切苦,虽然粉身碎骨,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。我们既然知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大觉者,就不能畏难不前;一定要勇猛精进,向著真理的高峰迈进。
  各位同学,从佛学理论研究中,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才是如来本意,我们实践的目标也要以大乘精神为依归,我们不要以做一个小乘的自了汉为满足,我们不但要独善其身,而且要兼善天下。拿出我们的毅力,贯彻我们的决心,努力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,宇宙间的第一等事——也就是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人、弘法利生的神圣工作。  最后,我以‘弘扬大乘佛法,复兴中国佛教’的责任,与在座的各位师长,同学们共同勉励!  要进一步地了解佛教和佛学,请同学们从第二章‘佛教的特色’与第三章‘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’,以及第四章‘几种简要的佛教道理’,第五章‘信仰佛教的好处’等叙述中,慢慢地去阅读,仔细地去体会了。  ——文章来源于网络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