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感应网

佛舍利、法门寺及唐代政治—桑吉扎西

发布时间:2019-09-22 09:44:14作者:心经感应网

因供奉佛指舍利而闻名天下的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,地处歧山南麓、渭水北岸,这里是周人的祖庭,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。其地理位置处于东西方交通要冲,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,在古代,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所。

据相关资料分析,法门寺最晚亦应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,当时是一座寂寂无名的民间小寺。公元558年,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对法门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,为法门寺日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。

关于法门寺寺名的由来,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民间故事。大约在周武王时期及其之后,佛教开始传入我国,一位叫法阿门的年轻书生笃信佛教,他除了自己礼佛敬佛之外,还设坛讲习,教化众生。同时又上书周天子,演化佛教、弘扬佛法。周天子认为法阿门以异端邪说妖言惑众,下令将其缉拿,并砍去手脚,割去舌头、眼耳,将其处死。此事传到佛祖耳朵里,佛祖深为法阿门护教传道、普救万众生灵的事迹所感,为让佛光普照天下,佛法震慑人心,佛祖对阿育王说:“我入化后,汝将吾体断成四万八千块,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,其余分到世界各地。”阿育王遵照释迦牟尼的遗嘱,差鬼神将佛指舍利送到法阿门所住的美阳村。佛指舍利送达的当夜,法阿门诵经之处瞬间耸起一处几十丈高的宝塔,塔底洞穴金光耀眼,水银池上泛有一艘金船,船上金莲花丛中置宝匣,匣内珍藏一枚佛指舍利。这一传说,是关于佛指舍利由来的一种说法。相传,为了纪念法阿门为佛教事业捐躯,人们将阿育王寺改成了法门寺。传说虽然与历史有着一定的距离,却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。

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法门寺曾经随着朝代的更迭、佛教的兴废而起起落落、盛衰交替。隋唐五代十国约400年间,是法门寺佛教文化的鼎盛期。隋文帝杨坚曾3次下令广修舍利塔,礼迎舍利。唐朝以降,由于唐王朝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。

由于佛指舍利的缘故,唐代的法门寺被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,备受尊崇。朝廷花费巨资,几经扩建,终于使其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宗派和僧人都堪称最多的皇家寺院。佛骨迎奉制度的确立,更是奠定了法门寺的特殊地位。

\

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,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令国泰民安,故从唐太宗贞观五年起开始开启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,由是形成了“三十年一开”的制度,亦即每隔30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迎奉佛骨舍利大典。

在唐代200多年的存续期间,先后有高宗、武后、中宗、肃宗、德宗、宪宗、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。唐朝皇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。这些由皇家主持的迎奉仪式,无疑对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强力的催化作用。

\

不过,在举国一片礼佛声,君臣皆为“舍利入大内,夜放光明”而称贺不已的欢喜中,也有反对的声音。宪宗年间,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文豪、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韩愈,向皇帝呈上了他所著的一篇《谏佛骨》,力陈佛不足事,并建议“以此骨付之有司,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”。宪宗见此奏疏,大为震怒,韩愈差点因此掉了脑袋。后经诸大臣解劝,皇上才算法外施恩,将其谪贬潮州,出任刺史。韩愈的那首著名的七律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,即是在前往潮州,途经蓝田关时所作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欲为圣明除敝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云横秦岭家何在,雪拥蓝关马不前。知汝远来必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”

韩愈的谏佛骨之论,实际上代表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博弈。在唐代兼容并蓄、博采众长的社会大背景下,韩愈本人的悲剧似乎便成为了必然。

作者:桑吉扎西

小月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