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事须谨慎
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此句箴言警惕世人行事待人须处处小心,莫徒一时之快,莫因一念之差而行诸差错为自己种下祸殃,埋下懊悔与内疚的种子。事后懊悔,这是一般人常有的事情。为何不能事前作好防范,这就是人性无明冲动所至。由於这无明的作祟,就弄得我们终日神志不清,颠狂度日。为了要「处事於谨慎」,大慈大悲的佛陀说出这第十三个吉祥法。
人若能一生无过,光明磊落的生活,自然能达到心安理得的境地。大凡世人都是凡夫一个,无论如何般安分度日,守的洁身如玉,也难保思想上偶而会逾越常规,弄得精神忐忑不安。一切的过患,无有任何比得上心思上的歪曲来得严重,正所谓「心是恶源,形为罪蒴」。
人心不安,相信是引生众多问题的关键。人生问题很多时候都可以从「心底」里下手,无奈世人皆不从根本处追究,老是在外表上来绞缠,人人皆为了生活给瞎忙了。现实生活弥漫著躁动和不安的气氛,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的各个层面,从国家的大局到个人的心境,皆是人心惶惶,躁急不安。忙碌的生活很容易使人紧张,使心不安。一旦紧张过度就会造成神精过敏。宗教家南怀瑾曾预测,21世纪精神疾病将取代癌症,成为人类的头号敌人。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评估全球「疾病负担」,将忧郁症列入十大疾病负担,并且预言它将成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。
「守心防意」是现代人免除陷入精神病的最佳免疫药方,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导众生在这方面的修治法。记载於杂阿含卷四七经提到「守护根门、系心正念」的重要性。佛陀给了这么的比喻:
过去世时,有一猫狸,饥渴赢瘦,於孔穴中伺求鼠子。若鼠子出,当取食之。有时鼠子出穴游戏,时彼猫狸疾取食之。鼠子身小,生入腹中; 入腹中已,食五内,食五内时,猫狸迷闷,东西狂走,空穴、冢间,不知何止,遂至於死。
如是,比丘!有愚痴人依聚落住,晨朝著衣持钵,入村乞食,不善护身,不守根门,心不系念,见诸女人,起不正思惟,而取色相,发贪欲心; 贪欲发已,欲火炽热,烧其身心,烧身心已,驰心狂逸,不乐精舍,不乐树下,为恶不善心侵食内法,舍戒退减; 此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。是故,比丘!当如是学:善护其身、守护根门、系心正念,入村乞食; 当如是学。
佛陀在经中重复叮咛善护其身、受护根门、系心正念,即是教导我人在日常生活中得保持一份「警惕」。由於今日环境复杂,接触层面频繁,有时候在言语举止上难免会失控,引生事故。心慌意乱的俗人无论面对任何情景,都惯於放纵根门,任心随境逐相,於是就有一触即发,弄到不可收拾的境地。
如何羁勒这个如猿似马的心意,不让它胡作胡为?当中佛说的四正行,也就是束缚心意的最佳方法,是守道上的屯扎。
须惊觉到心意已起的恶念,即刻断除它,莫使芯火燎原,热恼心思。
须惊觉到心意未起的恶念,勿让它有孔隙,乘虚而入,扰乱思路。
须意识到未生起的善念,因当催促,激发它的生起
须意识到已生起的善念,当策励地让它持续著。
裟婆众生,举心动念,不离造业。佛陀眼见众生常在生死苦海里,作茧自缚,於是就悲心切切地开导众生,劝离三界。在他的教法里,非常强调修心、观心及安心修行功夫。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一片清明的心念,将心系於每个「动念」中,当持念功夫到达纯熟,必然就会心澄清意明朗。
「守心防意」的功夫无非就是要训练把这个颗妄心变真心,不让它轻举妄动,胡作非为,颠倒造业,将无知化有智。将这粗心大意转成细心净意,时时小心行事,即达到「处事必谨慎」的领域。
「若人怀正念 身口意清净 抑制兼谨慎 必得诸利乐」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