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感应网

大安法师讲《一函遍复》: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二

发布时间:2019-11-15 09:46:35作者:心经感应网
第四条原则:专修净业,自得心开  念佛之人,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。以参究者,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。纵然念佛,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,以求开悟而已。若生西方,无有不开悟者。若开悟而惑业净尽,则可了生死。若惑业未尽,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。又无有信愿,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。自力佛力,两皆无靠,欲出轮回,其可得乎。须知法身菩萨,未成佛前,皆须仗佛威力。何况业力凡夫,侈谈自力,不仗佛力。其语虽高超,其行实卑劣。佛力自力之大小,何止天渊之别,愿同人悉体此义。  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净土自力他力的异同和效果,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。  我们有同修常常会问到禅净双修的问题。在这一段有很明确的答复:专修念佛之人,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,要深信念佛一法, 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”(大势至菩萨语)。单刀直入,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、修止观、持密咒等等的方法。  禅宗自达摩祖师初传我国,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,其圆顿直捷,确实别开生面,令上根利智当下得益。而从六祖慧能以后,禅宗一派的这种根机日益地陋劣,直指一法,不能相应。  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二位祖师之后,直指一法就转为用机锋转语。因恐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,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,剿灭情识。当时,机锋转语还算能够契入时人的根机。  到了元明以后,人的根机又变得更为陋劣,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。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,比如“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谁,是什么?”“拖死尸的是谁?”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?”“念佛的是谁?”等等,这些都属于参究一路。  参话头,一定要起疑情,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,把得住,守得稳,剿灭情识,最后桶底脱落求开悟。那么禅家参话头一路,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,纵然他注重那种“念佛的是谁”的话头,他所指向的目标也是开悟而已,不是说参“念佛的是谁”,参透了之后,是要往生的。  所以各宗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,禅宗宗旨是从空门进入,实际理地,不染一尘,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。跟净土法门从信心、从妙有等处下手,有很大的不同。所以,这两种门庭施设就不要混在一起修。  念佛行人是以信愿持名、求往生为目的,不是以求开悟为目的,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,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。  以上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《四料简》里面给我们开示的信息。  永明大师,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,他所拈提的《四料简》,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,称为“乃大藏之纲宗,修行之龟鉴……字字皆如天造地设,无一字不恰当,无一字能更移。”  其《四料简》对禅和净的鉴别分为四种。  如果上根利智:  “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,现世为人师,来生作佛祖。”  “有禅”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,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;“有净土”是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“有净土”。所以一个人,如果能够大彻大悟,又信愿求往生,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。虎本来就很威猛,如果又有两只角,那就所向披靡了。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,能够观机逗教,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,来世就能成佛作祖。这是禅净都有的,那是最好的一个出路了。  如果仅仅是:  “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蹉路,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。”  如果只是参禅,他开悟了,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要走“蹉路”,“蹉路”就是耽搁的意思,就是在了生脱死、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。这样的人虽然开悟,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嘛,他必然会有后有,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,就中阴身阶段业力最重的牵引他去投生——“瞥尔随他去”。这是一种。  还有一种是:  “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若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。”  如果一个修行人,他没有修禅,没有开悟,但是深信切愿求往生,他——“万修万人去”,这“万修万人去”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,也是称佛本怀。四十八大愿就是保证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往生的条件门槛非常低,那真的就是“万修万人去”。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能够华开见佛,还怕不开悟吗?那不是一般的开悟,悟证同时。印祖在这说这句话:若生西方,无有不开悟者。也就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《四料简》里面延伸出来的。  那么下面就比较那些修禅者,如果他开悟了,但是见思惑还没有断,这就有两种情况:  如果开悟了,见思惑断尽,他可以了生死。  如果见惑思惑只断了一部分,还剩了一分没有断,他都不能了生死。如果他见思惑没有断,就不能凭着他仗自力开悟来解决生死问题。  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,不注重信愿,他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,感通不了佛力,他生死也了不了。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,佛力又没有靠上,这两个方面都落空,想出三界轮回绝对不可能。  印祖在文钞里面很多地方谈到禅净之间的分别,非常苦口婆心,而且见地精纯。有鉴于修禅开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实,所以从唐宋以来,尤其元明以来,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、善知识都转为修净土或者兼修净土,或者潜修净土,如中峰明本禅师、楚石梵琦禅师、圆照本禅师、真歇了禅师等,都对念佛方面有很殊胜的开示。  历代开悟而没有了生死的,他就必然要轮转,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:  宋代有些大禅师,他们最后投生的身份,比如五祖戒禅师,一转身成为苏东坡,大文豪。  真如喆禅师转身大富贵处,大富贵处就是什么呢?投到皇宫里面去了,作皇太子,就是宋代的宋钦宗,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,那时候金兵进逼,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(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)——就是宋钦宗,宋钦宗组织兵力去抵抗已经晚了,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,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,俘虏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,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,到那里备受凌辱,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。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。  草堂青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,作了一代宰相。  海印信禅师,投生到朱防御这个官员家做女儿去了。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,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,在她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她,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,圆照本禅师就叫:海印信长老,你错了。这个女婴大哭一声,就死了。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。  这就是参禅开悟,但惑业未尽这样的一个结果,想出轮回很难呐!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,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,在没有成就无上正觉之前,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,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,才能圆满佛果。 华严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,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。所以自视清高,奢谈自力,不仰靠佛力,这样的话语虽然显得他很高超,但他实际上是缺乏般若智慧,所以他在那种贡高我慢、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。  何为卑劣呢?今生是大修行人,一转生不如今生,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,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难得。 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实在是有天渊之别,不是一般的差别的。我们看那些念佛的愚妇愚夫,虽然从自力的角度他没有什么功夫,但是他老实念佛,感通佛力,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。  就在印祖文钞里也常常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,那么这里举两个愚妇愚夫念佛的例子:  印祖有一个皈依弟子,他皈依以后就劝他的父母念佛,他的家住在云南的边陲——保山城,是一个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。那么这个年轻人就让他的父母信佛,他父母还真的相信了,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士这样性格的人,很有学问,通《周易》,通道家的丹经,他学佛之后就开始从禅宗入手,然后导归净土,他的父亲在当地也宣传念佛一法,但是这宣传效果不大。然后不到几年这个年轻人生病去世了,他的母亲疼爱儿子的死亡,就很痛苦,她就服毒,服毒之后她结跏趺坐,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声中往生的,而且面色非常柔和、从容。这样一下子就惊动了当地。你说一个大修行人要临终这样的结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,更何况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。而且是在服了毒药的基础上,她结跏趺坐,念佛走的,一下子对当地震动非常大,于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——产生信心。  还有一个例子:也是一个居士,他可能由于家里的纠纷搞得进退两难,他就想想这个世间太没有意思了,他就跳河,这一跳河就死亡了,死亡——大家赶紧去找他,他的死亡是怎么死的呢?在水里是站立的,面西合掌,站在水里“走”的。  你看这两个愚妇愚夫,还是横死的,还不是好死的。但是求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,这就是佛力加持才会出现这个情况,自力是不可能的。你想这两个愚妇愚夫念佛却竟然出现这个现象,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现象,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师、草堂青禅师,其最后的结局不会输给他们啊!甚至比他们还超胜。这就是一个靠自力的情况,一个靠佛力的情况,这里面悬殊是天渊之别。 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,要认真地体察这里面的义理。一般的修行人,当他开始修行的时候,他往往都是靠自力,如果自力非常执著,甚至说靠佛力他都会嘲笑。心外求法、着相,他认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。所以念佛一法,要对靠自力这一点,他有刻骨铭心的教训,然后回过头来全心全意,死尽偷心地靠佛力,这样他的信心,他的行持才有一个根

\

本性的改变。当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,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,那么,他对于宗门教下靠自力的这条道路,自然就会放下。  就像梦东禅师——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,他原来是参禅的,应该说他参禅也是开悟的,当时在中国的北方他的禅风还是大盛,以后是一个生病的因缘,这些参禅的功夫用不上劲,他就想到五停心观——多障众生念佛观,就开始念佛。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,同时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他体会到: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——禅宗的祖师都回归净土,我何许人也?敢不念佛。  所以他有这一念的觉悟,于是就废弃参禅,专门念佛,这样他对那些跟他修习参禅的弟子说:“现在我专修净土,你们想念佛的和我留下,想还要参禅的可以到其他的丛林去参学。”他把他参禅的很多开悟写的偈子都烧掉,由梦东禅师转变为彻悟大师,他的彻悟是怎么彻悟的?  他有一个偈子说:  “世间出世思维遍,不念弥陀更念谁。”  作为一个沙门比丘,他要解决人生一大事,他在选择法门当中确实艰难倍至,对种种法门都去考量、都去抉择,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所有都思惟遍了,最后才发现——“不念弥陀更念谁”?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最殊胜、最直接、最圆顿、最上乘。  彻悟大师有这种觉悟,所以他在《彻悟禅师语录》里面说:当这个信心一旦建立之后,那参学已毕。就不需要再参学了,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。  那么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较之于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更直接、更圆顿。所以净土宗祖师——他是用他修行的实践来证明禅净两家的异同,不是在思惟里面去卜度、去揣摩出来的,是他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结论。  虽然印光大师没有以禅宗善知识来标榜,但是,印光大师是懂禅宗的,有记载:  有一位参禅的居士去跟他对机锋转语的时候,这位居士下来感觉到非常佩服,印光大师是懂宗风的。虽然通禅宗,但印祖从来不以禅宗善知识标榜,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,他那《净土决疑论》是写不出来的。大家仔细看看《净土决疑论》,他对宗门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,只是鉴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,不像古人的根机利,

\

善知识如林。  到了现在根机陋劣,善知识稀缺,难以解决问题,所以要专门提倡念佛往生一法,靠弥陀大悲愿力横超三界。这是众生唯一的一条出离轮回的光明大道。 第五条原则:明辨伪经  念佛之人,不可效愚人,做还寿生,寄库等佛事。以还寿生,不出佛经,系后人伪造。寄库,是愿死后做鬼,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。既有愿做鬼的心,便难往生。如其未作,则勿作。如其已作,当禀明于佛,弟子某,唯求往生,前所作寄库之冥资,通以赈济孤魂,方可不为往生之障。凡寿生、血盆、太阳、太阴、眼光、灶王、胎骨、分珠、妙沙等经,皆是妄人伪造,切不可念。愚人不知念大乘经,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。必须要还寿生,破地狱,破血湖,方可安心。有明理人,为说是伪,亦不肯信。须知做佛事,唯念佛功德最大。当以还寿生,破地狱,破血湖之钱,请有正念之僧念佛,则利益大矣。    这一段讲评点伪经。  自古以来,在佛教的传扬过程中,都伴随着一些民间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等种种的相似法来干扰,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还会去相信,知见颠倒。所以在这里,印光大师就特别指出来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。 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,要有正信正见,不可以效仿那些愚痴的人。那么,这些愚痴的人做什么呢?  他很追求做一些很可笑的佛事。  有一种佛事叫“还寿生”,这“还寿生”有一本经,叫《佛说寿生经》,这部经是一部伪经,但是很多人就相信它。  寿生经是什么意思呢?  说在阴间,有一些鬼要投生,想投到富贵人家(好的地方去),他得先到阴间去借一些钱,这样才会投到好的地方。先借本钱(就好像做买卖、做生意,要有本钱),然而投生到了人道,到他临命终时,那些阴司的人就催他要还这个钱,不还钱就要遭到这样那样的灾祸。所以,就要“还寿生”,烧很多纸、很多元宝去还。这是一种。 还有一种是“寄库”。“寄库”就是愿死后做鬼,好在鬼道里面享受富贵。所以他事先得准备一些钱财(烧很多的纸房子、高楼大厦、很多很多的钱)作为以后的用度。如果仅仅是烧这些倒是好办了,更有甚者,把做种种佛事也作为以后做鬼的享受,进一步还有一种观点说:你念佛,念一句佛号就会有一块元宝,念得愈多,以后做鬼的时候就用的元宝愈多。这些都是属于“寄库”的范围。  这里印祖说这些“还寿生”的经,不是真的佛经,是后人伪造的;“寄库”,你如果是发愿死后做鬼,你有愿做鬼的心,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。所以这些都是一些民间很愚痴的人,他就会想出这些事情来,而且很执著去做这些事情。  印祖在这提出来的都是那个时代常常碰到的问题,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,如果你还没有做“还寿生”、“寄库”等佛事,就千万不要去做这样的佛事。  如果已经做了这个佛事,就得要做一些挽救的方法,用至诚的心在佛面前禀白:  弟子某某,只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以前做的“寄库”等在阴间用的资财,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济那些孤魂野鬼。  这样,你这一念的回心就不会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。  一个念佛行人一定要发愿,这个愿要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,你不要跟鬼道相应,阿弥陀佛发愿是要摄受我们往生,然后我们发愿求往生,这两个愿一感应道交就能解决生死问题。  所以回向发愿是非常重要的,回向发愿属于智慧的范围,所以我们了解净土经典,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,了解往生的条件,就是使我们的信愿有一个明确的指向,没有任何的含糊。当我们对这个信愿有正确的观念,这些愚痴的做法就会离开。  进一步地,印祖在这里列出了那个时代流行的一些伪经,除了《佛说寿生经》之外,还有《血盆经》。  《血盆经》的全称叫《目连正教血盆经》,他是说有一次大目犍连到阴府去,发现地狱有一个血盆池(血盆是说那些女人的经血,生小孩的血),有很多女人在那里遭受苦难。大目犍连很悲痛,就问佛怎么办?佛说要这些女人孝顺父母、皈依三宝,要做血盆斋,要念血盆经,如此等等,才能解决到地狱受血池的痛苦的问题。这部经还很多人相信,于是就作血盆斋、血盆法会等等这些。传到日本,日本人也还挺相信这部经。但是它是伪经。  像其他的“《太阴》、《太阳》、《佛说眼光经》、《太上灵宝补灶王经》、《佛说父母恩重胎骨经》、《佛说妙沙经》”等等这些,都是虚妄的人伪造的,千万不要去念。  现在我们在寺院也常常接到一些佛经,一看就不是正路来的,所以,大家一定要注意:你有流通法宝的这种发心很好,但一定要有智慧的眼光去抉择。  一般入藏的经是可靠的,尤其是经过高僧大德鉴定上呈朝廷批准的,像《龙藏》,入了《龙藏》的,这比较可靠,那其他的后人编的藏、续藏等,都可作参考。  市面上很多印送的经典——一些乩坛类的书籍,其内容无非是,地藏菩萨临坛说了什么?怎么怎么回事?这些都不要去印,说的一些话都跟佛教义理不相关,即便是说得相应,从乩坛下来的也不要去流通它。  流通佛经功德无量,但你流通一些伪经、邪经,疑误众生的法身慧命,这个罪孽也是很大的。  所以当你把握不准的时候,你就不要轻易去流通。  那么现在有些公认的大乘经典,你可以去流通嘛。印祖也在这列出了,像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普贤行愿品》等等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,确实是佛经,你可以大量流通,也可以去念。  你放着这些大乘的经典不念,去念那些《寿生经》、《血盆经》、《灶王经》等妄人瞎造的伪经,而且还去把它落实于行动,一定要做这些佛事:“还寿生”、“破地狱”。这本身你的知见就很糟糕。  有的地方还做“破地狱”的佛事,那种热热闹闹、吹吹打打的场面,一看就是很可笑的事情。  “破血湖”——我怎么消灾啊?我怎么解决地狱的问题啊?他认为做了这些佛事他才安心,做个这样的佛事他就不会到地狱里面去。所以,即使有明白道理的人跟他说这些是伪经,他都不相信。  现在众生的智慧确实很陋劣了,他会相信一些邪的东西,对那些正法的东西他往往不相信。你看,如果谁能够治一点病,搞点感应,会算点卦,会给你家里说说吉凶祸福,一下子大家就趋之若鹜。然后就有一些人利用这个心理来敛财,把自己以凡滥圣,说出很多暗地里说的话(公共场所他还不说),因为这些一说出来,明眼人就会知道他是假的。  所以他就在信众里面流通一些小册子,把自己涂脂抹粉,说得很高——神话,有时候别人给我们看看这些小册子,我们都觉得很可笑,也很可怕。  所以在海内外信仰的过程当中,都会出现邪教。很多人由于追求这些东西,他就被一些人所控制。就是这类的地下的东西,还是不少的。末法时代诸如此类的现象将会愈来愈炽盛,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”。由此可见,佛说这些话确实是真实不虚的。  所以为什么我们希望大家去看祖师的东西,看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正知正见的书。虽然这些正知正见的书确实很平实,没有讲玄妙,也不说神通,甚至一般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味道,但是这个正法确实是王道荡荡啊——给我们光明,给我们解脱!  如果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,你这一念不正的心就会感召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邪众跟你同伍,你就一发不可收拾了。所以要相信佛言祖语。  所以,无论做消灾延寿还是荐亡的佛事,印祖别具慧眼,提倡:“唯念佛功德最大”。  印祖有一些弟子有时候向印祖禀告:由于家里面有什么事,就想做水陆法会。于是就来问印祖能不能做。印祖就都劝他不要做水陆法会,好好念佛。但是现在的众生,他喜欢热闹、喜欢复杂,喜欢搞内坛、外坛这些东西,他认为这很不错,于是就有这方面的团队(专业团队)出现。你做这些超度的事情,必须要发大菩提心、持戒很精严的人来做。如果是一个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团队来做这些佛事,效果怎么样?你想一想就可想而知,倒不如至诚念佛回向效果更好。  你做那些念经的佛事——念经时念得飞快,甚至跳过去一段继续念,这些种种的情况都是有的。  那么,做经忏的人如果没有真心地去做,最后他的下场也不会是很好的。  莲池大师在《竹窗随笔》讲了一则公案:  地狱里面有一个很黑暗的地狱,里面有一些做经忏的僧人在那里。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道像闪电一样的亮光过来,这些在黑暗当中的僧人就在那里赶紧利用这亮光诵经,再来了再诵。为什么?就是在阳间做经忏时,他跳过去一段没有给人家念。那你就在地狱里面补吧!补完了才能出来。 所以,印祖说,做佛事 “唯念佛功德最大”。这也是肺腑之言,你应该相信。  你请那些有戒行、有正念的僧众来念佛则利益更大,就不要去花那些冤枉钱。这些有正念的僧众念,你也跟着念,你亲属之间感应,天性相关。如果念经念得很快你会跟不上,但念六字洪名你应该能跟得上嘛,历历分明,所以功德最大。  这桩事情,印祖处处说,弘一法师也很赞叹,都提倡以念佛代替做种种佛事,但真正把它落实下来的不是太多。我们希望能够落实下来,这句佛号成佛都有余裕,更何况那些消灾、延寿、荐亡种种的利益也都可以在念佛当中得到。  所以说,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,是阿伽陀药。大家要有信心——“唯念佛功德最大”。本讲记视频地址: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