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感应网

把吴钩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全文作者翻译赏析

发布时间:2022-11-05 06:08:31作者:心经感应网
把吴钩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[译文]看吴钩心弛疆场披坚执锐,拍击栏干悲愤难抑,登临赏景,愤激慷慨,有谁能理会。

[出典]南宋辛弃疾《水龙吟》

注:

1、《水龙吟》登建康赏心亭①辛弃疾
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②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③,江南游子。把吴钩看了④,栏杆拍遍,无人会、登临意。

休说鲈鱼堪脍⑤,尽西风、季鹰归未?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⑥。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⑦。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⑧?

2、注释

①建康赏心亭:为秦淮河边一名胜。

②遥岑三句:远望遥山,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、青螺发髻一样,似都在发愁,像有无限怨恨。玉簪螺髻:比喻山。

③断鸿:失群孤雁。

④吴钩: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,此指剑。吴钩:佩剑。

⑤“休说”句:晋人张翰(字季鹰)在洛阳作官,见秋风起,因思家乡吴中美味的鲈鱼,便弃官回乡。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,只图个人安逸。

⑥求田联问舍:买地置屋。求田句: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。刘郎:即刘备。此泛指有大志之人。

⑦流年:岁月流逝。风雨:喻国事的艰难。树犹如此:典出《世说新·言语》。桓温北征,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,叹曰:“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?”可惜流年三句: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,为国运感到忧愁,人比树老得还快。

⑧倩:请。红巾翠袖:指美人。揾(wèn):擦试。

3、[译文]1:

楚地的天空,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,江河水流向天边,秋色天际。远望遥远的山岭,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,向人们呈献愁恨。流落江南的游子。在落日的时候,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,站在楼上了望。把宝刀吴钩看完,把栏干拍遍,但没有人领会,我登临楼台的用意。

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,秋风吹遍大地,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?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,买田置屋,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。可惜年华如水流去,忧愁风雨,树木犹如此。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,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?

译文2:

南方的天空弥漫着清冷的秋气,江水流向天边,无边无际。遥望远山,就如插着玉簪的螺髻,在诉说着愁苦和怨恨。落日时分,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,站在楼上了望。抚着宝刀,把栏干拍遍,但没有人领会,我登临的用意。

不要说鲈鱼的美味,秋风已吹遍大地,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?想学许汜,买田置屋,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。可惜年华如水般逝去,树木尚忧风愁雨,更何况人?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,帮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泪?

4、辛弃疾(1140-1207),字幼安,号稼轩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,理想不能实现,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。其词悲壮雄放,词风慷慨悲壮,有不可一世之概,抒发爱国精神,而又题材广泛,风格多样,技巧繁复,体备刚柔,千汇万状,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有《稼轩长短句》。

辛弃疾生平事迹见平冈细草鸣黄犊,斜日寒林点暮鸦。

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(1168-1170)间建康通判任上。这时作者南归已八、九年了,却投闲置散,作一个建康通判,不得一遂报国之愿。偶有登临周览之际,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。人最大的伤痛,莫过于壮志不能酬,理想不能实现。辛一生不想当文人,他根本不想靠诗词来留下名气,无奈的是,朝廷不重视他,党羽排挤他,唉,无奈,无奈呀。

可以想像,在夕阳下,建康亭里,辛弃疾感慨不已,想着为国效力,可是,却只能在这里怒拍栏杆。天下虽大,无人理解!痛,痛,痛。

5、建康(今江苏南京)是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。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。据《景定建康志》记载:“赏心亭在(城西)下水门城上,下临秦淮,尽观赏之胜。”

这首词,上片大段写景:由水写到山,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,很有层次。开头两句,“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”,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。楚天千里,辽远空阔,秋色无边无际。大江流向天边,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。遥远天际,天水交溶气象阔大,笔力遒劲。“楚天”的“楚”地,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,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。“水随天去”的“水”,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。“千里清秋”和“秋无际”,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。南方常年多雨多雾,只有秋季,天高气爽,才可能极目远望,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。的壮观景色。

下面“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”三句,是写山。“遥岑”即远山。举目远眺,那一层层、一叠叠的远山,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,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,景色算上美景,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。皮日休《缥缈峰》诗:“似将青螺髻,撒在明月中”,韩愈《送桂州严大夫》诗有“山如碧玉”之句(即簪),是此句用语所出。人心中有愁有恨,虽见壮美的远山,但愁却有增无减,仿佛是远山在“献愁供恨”.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。词篇因此而生动。至于愁恨为何,又何因而至,词中没有正面交代,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,可以意会得到。

北望是江淮前线,效力无由;再远即中原旧疆,收复无日。南望则山河虽好,无奈仅存半壁;朝廷主和,志士不得其位,即思进取,却力不得伸。以上种种,是恨之深、愁之大者。

借言远山之献供,一写内心的担负,而总束在此片结句“登临意”三字内。开头两句,是纯粹写景,至“献愁供恨”三句,已进了一步,点出“愁”、“恨”两字,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,由客观而及主观,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。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、升华。“落日楼头”六句意思说,夕阳快要西沉,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,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。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,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,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?

这里“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”三句,虽然仍是写景,但无一语不是喻情。落日,本是日日皆见之景,辛弃疾用“落日”二字,比喻南宋国势衰颓。“断鸿”,是失群的孤雁,比喻作为“江南游子”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。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,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,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。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,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,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;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。

“把吴钩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、登临意”三句,是直抒胸臆,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。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,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,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、壮志难酬的悲愤。第一个动作是“把吴钩看了”(“吴钩”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)。杜甫《后出塞》诗中就有“少年别有赠,含笑看吴钩”的句子。“吴钩”,本应在战场上杀敌,但现在却闲置身旁,只作赏玩,无处用武,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,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。第二个动作“栏干拍遍”.

据宋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记载,一个“与世相龃龉”的刘孟节,他常常凭栏静立,怀想世事,吁唏独语,或以手拍栏于。曾经作诗说:“读书误我四十年,几回醉把栏干拍”.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,借拍打栏干来发泄。用在这里,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。另外,“把吴钩看了,栏干拍遍”,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,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,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,内涵深厚,耐人寻味。“无人会、登临意”,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,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。

6、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,达情更切,至最后“无人会”得一尽情抒发,可说“尽致”了。读者读到此,于作者心思心绪,亦可尽知,每位读者,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。上片写景抒情,下片则是直接言志。下片十一句,分四层意思:“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、季鹰归未?”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:晋朝人张翰(字季鹰),在洛阳作官,见秋风起,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,便弃官回乡。(见《晋书。张翰传》)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,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,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?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,南宋朝廷却偏一隅,自己想回到故乡,又谈何容易!“尽西风、季鹰归未?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,又抒发了对金人、对南宋朝廷的激愤,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。“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”,是第二层意思。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。刘郎,指三国时刘备,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。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。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,陈登对他很冷淡,独自睡在大床上,叫他睡下床。许汜去询问刘备,刘备说:天下大乱,你忘怀国事,求田问舍,陈登当然瞧不起你。

如果是我,我将睡在百尺高楼,叫你睡在地下,岂止相差上下床呢?(见《三国志。陈登传》)“怕应羞见”的“怕应”二字,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,表示怀疑:象你(指许汜)那样的琐屑小人,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?这二层的大意是说,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,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。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,谁无思乡之情,作者自知身为游子,但国势如此,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?作者于此是说,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、许汜一样,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。作者有此志向,但语中含蓄,“归未?”一词可知,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。

“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”,是第三层意思。流年,即时光流逝;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,“树犹如此”也有一个典故,据《世说新语。言语》,桓温北征,经过金城,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,便感叹地说:“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?”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,人怎么能不老大呢!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:于此时,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,但我不不会像张翰,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。我所忧惧的,只是国事飘摇,时光流逝,北伐无期,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。年岁渐增,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。这三句,是全首词的核心。到这里,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。

下面就自然地收束,也就是第四层意思:“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。”倩,是请求,“红巾翠袖”,是少女的装束,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。在宋代,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,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。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,世无知已,得不到同情与慰藉。这与上片“无人会、登临意”义近而相呼应。这首词,是辛词名作之一,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,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,而且,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,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,使人们百读不厌。

7、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,抒发自己英雄失意、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。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。起句破空而来,写出了天高水长、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。接着用移情之法,明写山势连绵、山形各异,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、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“愁”与“恨”.“落日楼头”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“愁”,“把吴钩看了”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“恨”.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,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。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,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,表现了他怀才不遇、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。三个典故,一用反问句,一用推测句,一用感叹句,极富错综变化之妙。

这首词沉雄豪壮,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。黄梨庄云:“辛稼轩当弱宋末造,负管、乐之才,不能尽展其用,一腔忠愤,无处发泄;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,是何等人物?故其悲歌慷慨、抑郁无聊之气,一寄之于其词。”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。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,而是通过景中寓情、移情入景、以动作写情、用典故达意,曲折委婉地道出。上片用倒卷之笔,多整齐的对句;下片用转折之法,句式多变,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。故谭献说此词“裂竹之声,何尝不潜气内转。”(《谭评词辩》)

吴钩

8、铜制,长约65CM左右,宽2.2-2.5CM.其形如弯月,齐头无锋,两边有刃,是一种推、钩两用的兵器。因出现在“吴国”,故称之为“吴钩”.

“吴钩”,或称为弯刀,其实并非是刀,而是两面有刃,属于剑的一个变种。以刀论因为单侧有刃,而吴钩钩身齐头,截面作枣核形,对开两刃,实与剑相同。古时又称为“金钩”,西汉后成为一种仪卫性的兵器。到唐朝后模仿古时吴钩研制出的曲刀也称之“吴钩”,其实才是真正的弯刀,这种弯刀流传至倭国,就是现在日本武士刀的原形。

“把吴勾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是辛弃疾的经典名词,有一番沉郁顿挫的滋味!自古以来,那以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为背景而纵马持吴钩迎风长啸的场景都是男人心中最绚烂的景色……反映了当时作者报国无门,极度郁闷的悲凉心境。

“把吴勾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.眼前江山千里触目皆愁。联想起南宋国势日衰,而自己空有满怀壮志,却报国无门,能不悲愤!这三句虽是直抒胸意,但作者不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,而是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动作:看剑、拍栏,把那种抑郁苦闷、急切悲愤的心情,十分深刻形象地描绘出来。同时,这也是一种“运密入疏”的手法,把强烈的思想感情,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,耐人寻味。

“把吴勾看了,栏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.

蛟龙被困,无法展凌云之志。英雄落寞,何人解心中块垒?

无限江山,满怀愁思,天上人间,总究是无人会此意!

叹息!

本文作者(来源):辛弃疾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