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感应网

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如人瘦。全文赏析

发布时间:2022-11-22 06:15:39作者:心经感应网
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如人瘦。全文赏析 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如人瘦。

[译文]不要让清澈的泪水沾湿盛开的花枝,恐怕花也会悲伤得像人一样清瘦。

[出典]北宋周邦彦《一落索》

注:

1、周邦彦《一落索》

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,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,如人瘦。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。欲知日日倚栏 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
2、参考译文:

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,可惜的是一直皱着。不要让清澈的眼泪沾湿盛开的花枝,否则恐怕花也会悲伤得象人一样消瘦。

虽有玉萧,却无心吹奏,让它闲置已久,因为知音太少了。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要倚着栏杆发愁吗?去问亭前杨柳就可知道。

3、周邦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词人之一,在野史中,也留传着他的许多故事,最有名的当属他与李师师的爱情故事。

4、一代名妓李师师的父亲在汴京城内经营染房,母亲早逝,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,直到三岁时,佛寺老僧按当地风俗为她摩顶时,才突然

放声大哭,声音高吭嘹亮。众人都认为她与佛有缘,便为她取名“师师”(当时人们将佛门弟子叫做“师”)。李师师四岁那年,父亲病死,

便由邻居抚养,渐渐地长得眉目如画,通体雪艳,又善解人意,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,并加以专门训练,挂牌迎客后不久,便名满汴京。

李师师色艺双绝,以善歌闻名,周邦彦见了后,也为她的美艳和才艺着迷,就开始为她写词。两人郎才女貌、交情日深,竟到了如胶似漆

的地步,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。

然而,李师师的艳名传到宫中后,生性风流的宋徽宗也被她吸引,一有空就换上便服来到李师师家。周邦彦再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和李师师

交往,两人只能偷偷幽会。他因此非常痛苦,常常倚在柳树下,想着李师师泪眼汪汪的娇柔、凄苦模样,心中的伤感化成这首《一落索》。

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。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。

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。欲知日日倚栏 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
--一落索

5、李师师读到这首《一落索》后,与周邦彦更加难舍难分。这天,李师师估计宋徽宗不会出宫见她,就约了周邦彦,两人久不相逢,携手入

房,正在缠绵之时,忽听外面通报徵宗皇帝光临,周邦彦惊惶之下,急忙钻到床底下。

宋徽宗满脸笑容走了进来,从袖中取出一个橙子,说是江南地区刚进贡来的。李师师破开新橙浸入盐水,调笙奏乐,与徽宗共赏。

宋徽宗和李师师调笑半天,才启驾回宫,周邦彦躲在床下,心中痛苦可想而知。宋徽宗走后,他就填了一首《少年游》,送给师师,一表

心迹:

“并刀如水,吴盐胜雪,纤手破新橙。锦幄初温,兽香不断,相对坐调笙。

低声问:向谁行宿?城上已三更。马滑霜浓,不如休去,直是少人行。”

这首词浅显直白,情真景切,李师师十分喜爱,便依着谱,练习吟唱。

6、几天后,宋徽宗又来看望李师师,让李师师唱一曲助兴。李师师一时忘情,竟把《少年游》唱了出来。宋徽宗一听,说的竟是那天在李师

师房内的情事,便问李师师是何人所作。李师师回答道:“周邦彦词。”宋徽宗大怒,拂袖而去,找了个罪名,将周邦彦贬出汴京。

出了这口恶气后,宋徽宗又来到李师师家,李师师却送周邦彦去了,回来时满面愁容,一副憔悴不堪的样子。宋徽宗又怜又恼,质问道:

“今日他又作得甚词?”李师师说他谱了首《兰陵王》,说罢就引吭而歌:

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。隋堤上,曾见几番,拂水飘绵送行色?登临望故国。谁识?京华倦客?

长亭路,年来岁去,应折柔条过千尺。闲寻旧踪迹,又酒趁哀弦,灯照离席,梨花榆火催寒食。愁一箭风快,半篙波暖,回头迢递便数驿,

望人在天北。

凄恻,恨堆积。渐别浦萦回,津堠岑寂。斜阳冉冉春无极。念月榭携手,露桥闻笛。沈思前事,似梦里,泪暗滴。

--兰陵王

精巧的构思,哀婉的曲调,绮丽中带有悲壮,优雅中透着忧伤,有诉不尽的离愁别恨萦绕其中,将周邦彦不忍离去,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

奈和对情人的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。据《樵隐笔录》记载:“绍兴初,都下盛行周清真《兰陵王慢》,西楼南瓦皆歌之,谓之‘渭城三叠'.

”,将这首《兰陵王》比作王维的“渭城三叠”,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。

这么情深意挚的歌词经李师师深情一唱,徽宗皇帝也陶醉了,特别是唱到:“又酒趁哀弦,灯映离席”时,李师师泣不成声,宋徽宗也深

受感动,感叹道:“这周邦彦,是难得的大才子!”第二天就降旨赦免了周邦彦。

7、不过王国维考证后认为,周邦彦与李师师的爱情故事纯属子虚乌有。

8、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。古代妇女,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,既不从事生产劳动,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,终日闲居闺中,无所事事。人闲着,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,伤春恨别,闺怨闺情,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。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,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。

9、词的上片由思妇外貌之美到其内心之愁,下片着意表现其内心和愁情。全词结情于景,层层深入,情致委婉。

10、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,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,这两个陈旧比喻经作者妙笔点化又呈现出新,“眉共春山争秀”,意思是说,这位闺中思妇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,有了“争秀”二字,比起“淡淡春山”、“眉如春山”、“眉蹙春山”之类的常用词语来,已经增添了新意,下句紧接“可怜长皱”,又翻出了另一层新意,由人物外貌的美说到了内心的愁。这样一来,旧语翻出新意。下文以花喻面,作者说“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”,使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了,曲折多了,也新鲜多了,可以说它与李清照的名句“人比黄花瘦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上片着重写思妇的外貌,但已涉及内心,有层次、有深度,笔致委婉多姿。

11、下片着重写思妇的内心。先写“玉箫”,既用作陪衬,也用作象征,人物的闲雅风姿与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见。下文点明“愁”字,而用“欲知”,“但问”连属成句,正是与上片的“可怜”、“莫将”相互照应,既象是思妇内心的自问自答,又象是对第三者的关切所作的回复,而这样前后照应的结果,顿使全篇和谐而匀称。结尾处,写“日日倚栏”远望,不见夫婿归来,所见者,唯有长亭前边的杨柳,于是,日积月累的离愁就都堆垛了杨柳上面,这里,杨柳是愁绪的见证。

12、联想到王昌龄的《闺怨》: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柳与离别有密切关系,古人习惯折柳送别,所以见了杨柳就容易引起离愁。王昌龄诗中的那位“闺中少妇”原“不知愁”,只是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时,才触动离愁,引起闺怨,似乎多少带点偶然性,而这首词中的少妇是日日倚栏凝望,日日看见杨柳,杨柳成了离愁的象征物。离愁别恨,日益积淀,越积越深,似乎比王昌龄《闺怨》诗中少妇的离愁更多。最后轻轻点一笔,前面的青山长皱,泪滴花枝,花如人瘦,玉箫闲久,都得到解释,全篇关节脉络一气贯通了。

13、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,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。他继柳永、苏轼之后,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、结构方式、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,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。以他的创作为“范式”的清真词风,在南宋词坛最为流行,并汇聚成浩浩荡荡的“雅词”创作潮流。

14、周邦彦有着出色的艺术天赋、生性浪漫疏放、早年不被乡里所重,这一切都与柳永相似。只是柳永碰上了为人端庄严肃、又欲力矫社会奢靡风俗的仁宗,其不被皇帝看重、终生受到排斥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。周邦彦却幸运地遇上了注重个人才华的神宗,他对新法的颂扬投合了皇帝的脾胃,结果早早就脱颖而出,进入仕途。因此,他一生又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新旧党派的纷争。其实,周邦彦并无强烈的政治倾向,也并没有执着的政治主张,他是一位生来就与政治无缘的艺术家。随着哲宗、徽宗年间新党的得势,周邦彦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顺畅通达得许多。

本文作者(来源):周邦彦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经全文

  • 心经入门

  • 心经译文

版权所有:心经感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