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永《夜半乐》:冻云黯淡天气,扁舟一叶,乘兴离江渚
夜半乐
【宋】柳永
冻云黯淡天气,扁舟一叶,乘兴离江渚。渡万壑千岩,越溪深处,怒涛渐息,樵风乍起。更闻商旅相呼。片帆高举,泛画益鸟(音yì)、翩翩过南浦。望中酒旆闪闪,一簇烟村,数行霜树。残日下、渔人鸣榔归去。败荷零落,衰杨掩映。岸边两两三三,浣沙游女。避行客,含羞笑相语。到此因念,绣阁轻抛,浪萍难驻。叹后约丁宁竟何据!惨离怀、空恨岁晚归期阻。凝泪眼、杳杳神京路。断鸿声远长天暮。
【注释】
这首词,虽然也是羁旅行役与爱情相思交织在一起的作品,但写法上已与《雨霖铃》有所不同。它写的不是别时的情景,而是集中描写别后的所历所见和自身的凄苦心境。词中对绣阁的怀恋,对神京的遥望,不仅反映了词人“浪萍难驻”的飘零身世,同时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后的不满心情。
本篇是柳永词中最长的词调之一,长达一百四十余字,是他用旧曲名创制的新声乐府之一。全词共分三片。
这也是作者首创,在柳永以前的敦煌曲子词中,尚未发现有三叠的作品,这首词三片之间,有着明显的分工。第一片写途中的经历;第二片写途中之所见;第三片抒发去国离乡的感叹。
受长调这一形式的制约,本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便是层层铺叙。这首词的篇幅较长,布局谋篇便很自然地成为填词时需要突出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,恰恰表现在这一点上。很显然,这首词做到了构思完密,铺叙委婉,首尾连贯,脉络井然,使三段既有各自的重点而合起来又成为浑然统一的艺术整体,并且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。前两片虽都写途中所历所见,但两片的分工,前后的呼应,不仅层次清晰,用笔亦极分明。首片起笔写天气恶劣,衬托心情的压抑,中四句词笔一转,忽又出现“越溪深处”的清幽景象。末五句高屋建瓴,概括地描绘出商旅往来相呼的热闹场面。一片之中即多次转折。中片记舟行之所见,先勾勒远景:酒旆,霜树、烟村;再涂近景:渔人鸣榔。游女浣纱、败荷零落。这画面有远有近,有色有声,并且全由“望中”二字串起,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片。第三片触景生情:初念抛家漂泊,继叹后约无凭,终恨岁暮难归,结尾又缘情入景,以景结情。全篇极尽开合疏宕之致,充分显示出作者安排剪裁之功,布局铺陈之力。正如《嘉碧斋词话》所说:“此种长调不能不有此大开大合之笔 .”
其次是景物描写,逼真细腻。从唐、五代民间曲子词到宋初小令,虽然都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这一艺术传统,但比较起来,作者一般均较重抒情,即使写景,也因篇幅有限而显得比较粗疏,其中的景物往往只是感情的陪衬。柳永进一步把融情于景的手法和慢词的铺叙手法结合起来,为情景交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。他的长调把风景描写得更加丰富多彩,更加生动逼真,并且能曲折尽致地展示他多愁善感的情怀。例如,第二片出现的画面,处处都与作者“浪萍难驻”的经历交织在一起。如果是一次简单的短程的旅行,又怎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所历所见?“酒旆闪闪”,与离亭别宴是那样容易引起客子的联想;“数行霜树”、“败荷零落”,凄清的秋色与羁旅之愁是那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。词中,情景水乳交融,达到了高度的化境。仅就第二片中的风景而言,不仅在柳永词中,即使在整个宋词之中,也是绝无仅有的佳作。
再次是语言清丽浅近,善于运用领字。《夜半乐》在柳永词中本属“雅词”,但它却具有某些“俚词”的特点,其艺术语言多是从口语中精心提炼出来的,朴素生动,流丽自然。如“岸边两两三三,浣纱游女,避行客,含羞相笑语”等,吐属自然,活泼真纯,寥寥数语便历历如画,逸趣横生。由于篇幅长,文字多,作者在适当地方使用领字(如“渡”、“更”、“望”、“念”等)不仅可以化密为疏,使全词松动而不板滞,且有上呼下应,绾结全篇,使整体更加谨严的作用。
最后是语言的音乐性。柳永有许多作品是为乐工歌妓填写的,所以,他很注意文字的声韵与音乐旋律的配合。他对语言的抑扬顿挫、双声叠韵、四声阴阳、去声入声、去上连用以及句中用韵等都十分讲求。在《雨霖铃》一词的“说明”中,我们已有简单介绍,这里再讲一下去声字的运用,聊作补充。本篇第三片“到此因念”以下四句,句句都有去声字,而“叹后约丁宁竟何据”八字中竟用了四个去声字。去声有远扬发调与响亮警动的作用,这就使字的声韵与思想感情的表达完美结合起来。词评家因此盛赞柳永“得音调之正”,这说明一个词人如果精通音律,对词的创作是有很大好处的。